admin 发表于 2009-7-22 10:25:00

儒学复兴:从企业寻找突破点

儒学复兴,一直是国人渴望破解的命题。当中国经济越来越融入世界、更多企业正走向海外,复兴儒学似乎也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一个破题的契机。   儒学在历史上并没有为我们贡献一个繁荣的工业文明,因此,复兴儒学就必须面对几个问题:复兴哪部分、从哪里复兴和怎么复兴?现在大陆兴起国学热,从仁政到读经,均有许多推论。但我认为,冀望政体,存在逆时代潮流性;而百年教育,虽能解决根本性却应对不了当前社会需求的急迫性。只有从企业开始,并由此延伸至整个社会才见效最快、最有力量。
  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证明,推进社会进步和发展、决定生活质量的是跨国公司和活跃在业界的广大中产阶级。而中国在这两方面都正是急遽成长的时期。
  先谈跨国公司。中国目前还没有在国际上特别有影响力的跨国公司,但随着WTO的推进,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在经济国际化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流行的中国企业在海外进行的并购就是例证。联合国贸发会议和汤姆森金融提供的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大陆公司在海外进行了45起收购交易,数量上比上一年多了1/3;中国大陆公司在海外进行的收购交易总额为26.5亿美元,比上一年上升约47%。从海外并购的速度以及收购交易的总额来看,今年的海外并购速度还将加快
  当走出去越来越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时,企业也就越来越多地被附加了代表和传播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载体的重任。并购容易整合难,如果我们拿没有吸纳到精华的西方文化去和西方对接,不仅易于失败,也白白浪费掉良好的文化传播机会。因此,经济上走出去的企业必须要生存下去,要活好,不仅要吸取韩国和日本的经验,构建自己独特的儒家和西方经验结合的文化模式,还要有重组世界文化格局的大理想和大抱负。如同麦当劳、好莱坞一样,不仅用产品征服,更用文化征服。而儒家要兴盛,也只有依托于企业才是最有力量的。
  再来看中产阶级。商界、政界和文艺界是中国中产阶级诞生的主要土壤,商界尤大,而中产阶级将会是改良和推进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之一。中产阶级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体,决定着社会的稳定和质量,中产阶级分布于各个行业,占据着企业的中高端。目前中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强大而稳定的中产阶级,但经过大量的外企、合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多年培养,以及海归的加盟,使得社会中已经开始趋向形成一个稳定的中间阶层。这些人大都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熟悉东西方文化,学习能力强,成熟而富于进取,易于兼容并蓄,发扬创新。中国要发展壮大自己,尽快完成各种体制的转型,就必须发展和壮大这个阶层。而企业文化在这个阶层身上,也最容易实施和完善。儒家选择在中产阶层复兴,不仅容易找到契合点,还由于他们大多处于25~50岁之间,对儒学文化上有记忆,情感上有血缘,更是连接企业与社会、社会与家庭、上一代和下一代之间的桥梁,能够较快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企业是儒学和西学交融的最佳契合点,也是儒学复兴的最佳突破点,这既应当为企业家的共识,也应当为儒学推广者的共识。复兴儒教不仅是国人精神支柱的回归,也是两岸乃至全球华人在不同政治体制和语境下,得以沟通的基础和纽带,更能为西方国家认可中国和平崛起提供佐证。
  前一段时间,中海油竞标优尼科,再度引起美国各界的中国威胁论。而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和产品渗透,也一度引起欧洲各国的惊慌。纯粹的商业行为被放大到政治层面对待,显示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对中国缺乏文化了解。其实,儒家文化的精髓是和,是最不具有侵略和扩张性的,中国历史上进攻性最为强悍的成吉思汗王朝,是蒙古族文化,并不是儒学的代表。因此,大肆弘扬儒教对国际社会解读中国、理解和平崛起有正面意义。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我们一直说统一台湾,可是,不同的政体,尤其是在台湾当局当前推行去中国化的语境下,我们拿什么做基础?只靠政治运作是不够的,还要有文化认同。文化认同等同于祖先认同,国家认同。儒、佛、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香港台湾、包括马来西亚新加坡都有完好的继承和发扬,惟有在大陆遭受过严重摧残。文化是有基因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首诗一部史一个人,都是传承的载体。只要大陆旗帜鲜明复兴儒教,我们就能为台湾的回归建立起文化桥梁,为去中国化筑起屏障;就能和全球华人建立起沟通桥梁,为日后的东学西渐、为中国企业在全球更快地本土化,奠定人文基础。
  应该看到,从政府到民间在复兴儒教方面已经做的一些努力,比如教育领域,已有部分城市中小学校着手组织在校学生开展诵读书经活动,把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四书五经等国学篇目重新列为必修课;比如商界,很多企业家都追求儒商境界;再比如传媒,很多电视台报纸都设立了专门的栏目,弘扬传统文化。但是,这些力度还远远不够。政府应该主动出面,积极推动儒教复兴,为全社会打造核心价值体系而努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儒学复兴:从企业寻找突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