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iye 发表于 2009-7-21 11:43:00

王明远:我的IT心路感悟

现在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而是如何与管理层和部门主管去沟通,寻求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把风险降到最低。如何管理和激励我的团队?使他们在面对用户无端的指责和彻夜的加班时,还能保持高昂的士气。做事先做人,CIO要具备人格魅力,我崇尚严谨、守信、客观、勇于承担责任的工作态度,而热情、谦虚更是顺畅沟通的催化剂。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当年7月高考最后一门课程结束走出考场的那一刻,我感到发自内心的彻底解放。压抑了10多年的情绪在高考后的两个月内得到了彻底的释放,以至于后面填报志愿都是在懵懵懂懂中进行。
  那时也不怎么懂,什么专业、兴趣、职业发展方向等都毫无概念。从小学到高中都笼罩在优秀学生的光环下,也就想当然地认为大学当然是我说了算。直到收到入学通知书,才知道自己被分配到机械系,专业是材料工程。
  大学四年的生活是紧张而快乐的,但我似乎对材料研究并没有多大兴趣,倒是迷上了计算机。学校计算机中心的VAXII据说是当时国内少有的小型机,机房异常干净,进去都要穿白大褂,换拖鞋(这使我大学四年养成了勤洗脚的好习惯),而我也就成了那里的常客。到了大二,计算机专业的高年级同学已经无法解答我的问题,于是只能向老师请教,为此常常招来这样的疑问“你是哪个专业的?”那一刻,我才感觉到专业对“验明正身”是多么重要。
  记得每次在机房上机时,计算机系的学生看到我这个非专业的总是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实在气不过,于是找了个机会,偷偷把一个家伙的DOS启动盘的引导扇区修改了,结果每次他启动机器,总是先跳出一行字—“哎!伙计,要当心!”。害得一帮计算机系的高才生在一旁抓耳挠腮也没探出个究竟。
  感悟一:IT原来可以如此释放劳动力
  毕业后在系主任的一再恳请下留校了。但是“人在曹营心在汉”,对本专业的工作似乎总提不起兴趣,反倒一头钻进机房,忙着写学籍管理程序。那个机房是我们系当时唯一的机房,装修高档,空调地毯一应俱全。里面摆放的是全系当时最高档的286电脑——Windows 3.0的操作系统再加上40M的硬盘(当时觉得这么大的硬盘,怎么用得完?),内存大小记不清了,好像只有2M。这对我来说已经很奢侈了,总比拿着一张张5寸软盘,不厌其烦地换来换去方便多了。而Windows的图形化操作界面更是一种全新的感觉。其实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以在DOS操作系统中飞快地敲打各种DOS命令而向别人炫耀,惹得学友瞪大眼睛,佩服之情溢于言表。
  留校工作后短短的半年时间里,我编写了4、5个优化学生日常管理的程序。其中第一个小程序至今记忆犹新。大学期间学校规定每天跑操,但有些学友时不时会赖床。于是校方就想出一个法子,每个学生持一张印有号码和姓名的卡片,早操跑到指定位置后把卡片交给考勤员。跑操结束后,考勤员再一一清点登记。这一招的确提高了出勤率,但每天去清点和登记这些考勤卡却需要一大堆学生干部花两三个小时。于是我仅用了几个小时就写了一个小程序(记得当时用的竟然是汇编语言),这个程序只需要找一个敲键盘快的同学,飞快地把每张卡号敲进电脑,程序就会自动列出一份未出勤人员的卡号清单。没想到这么简单的小程序使用后竟然引起了轰动,几乎所有的系为了使用这工具而申请购买电脑(那时就在想,如果去卖电脑,肯定能大赚一笔钱)。
  后来的职业方向出乎自己的想像,既没有继续在学校教书育人,也没有去卖电脑。当了两年老师,1995年初的一个偶然机会,我进入了南京中萃可口可乐。虽然在离开学校前,材料科学研究生考试的录取通知书已经拿到,但是我的个人兴趣似乎总是与材料研究无缘。
  进入可口可乐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搭建局域网络,安装Windows NT服务器。由于和我一起工作的是来自香港的两位IT资深专家,他们带来的经验和技术一下子把我这个非专业的IT爱好者推到了技术的前沿。接下来的5年,我完全沉浸在IT领域的知识海洋中。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像海绵一样不断吸取各种编程语言,数据库、网络技术,只要是不懂的、没见过的就有一种莫名的冲动和热情去了解。
  1996年,总部计划要推行一套名为SSS(Sales Settlement System)的销售结算系统,可是当系统安装完毕,业务部门才发现,这套适合国外市场环境的系统和国内的制度及流程有很多不同,几乎无法使用。于是,我拍拍胸脯,自告奋勇承担下这个开发重任。可拍完胸脯才发现并不那么简单。既没有前辈带,又没有同行讨论,只能一个人闷着头折腾。印象很深的一次,有一个模块的算法左思右想不得其解,苦苦调试两天也没有结果,我一个人跑到楼顶平台,那天正飘着鹅毛大雪,我站在雪地里足足半个小时,冰冷的感觉如同醍醐灌顶一般,瞬间茅塞顿开。这套系统完成后,销售结算时间从先前的6个小时缩短到2个小时。为了嘉奖自己的付出,我给这套系统起名叫WSSS(W代表王,是我的姓)。
  一年后,集团内部推行的另外一套大型结算系统SDS取代了WSSS,而SDS也在2年后由于中央控制的要求再次被可口可乐全球结算系统BASIS所取代。我常常感慨于IT系统升级换代如此之快,更为那些付出了无数个日日夜夜开发完成的系统,还没有完全发挥它的价值就被其他更好的技术替换而抱不平。回头想想,这就是IT,难怪托夫勒称信息革命为“第三次浪潮”。
  感悟二:当知识还没有与需求结合时,不能称其为“力量”
  不一定非要读完书才去工作,工作后再去读书收获更大。人常说失去的东西,才觉得珍贵。我也不例外,当年放弃读研究生的机会一直是我内心挥之不去的遗憾。2000年,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我选择继续读书,目的有两个:一,继续深造。二,弥补当年放弃读研的遗憾。凭借自己还算扎实的功底,我考入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研究生。
  读书的三年是非常辛苦的,一边要处理繁忙的工作,一边还要面对沉重的课业负担和考试的压力。那时女儿出生不久,晚上常常是一手扶着奶瓶给她喂奶,一手捧着书看,好几次呛得她哇哇大哭。奇怪的是,那时看书的感觉和读本科时完全不同,真正体会到“要我学”和“我要学”的区别。
  毕业论文是最后一关,这对那些一直呆在象牙塔里的学生来讲可是一件苦差事,需要挖空心思去模拟工作环境、猜测用户需求。而我每天的工作就是泡在各种各样的项目里,被用户追着提需求,被老板逼着要进度。我的论文课题就选择了一项正在着手实施的项目。当时我们正在研究推行移动设备解决方案,准备把一线业务人员的每日工作用全部整合到手持高端PDA设备完成。整个集团在这个项目上预算投入上千万,前期投入了大量的研发力量。而我仅仅把该项目前期分析的一部分拿出来已经可以完成我的论文了。记得我的论文答辩时间最长,评委老师们提问最多的就是如何把这种技术和业务结合的问题。当然,我是以论文最高分拿到计算机专业硕士文凭。
  感悟三:要想真正深入了解业务,了解用户心里想什么,那就去做吧
  一天,总经理问我:“你愿不愿意去做市场销售的工作?”我考虑良久回答:“愿意,但IT部门的工作我不想放弃”,“好,两个部门你同时负责”。搞技术的人去做销售,这个在常人看来“不合适”的事情我却干得津津有味。虽然感到有压力,但老板的支持和信任让我信心倍增。
  之后的两年里,我全面接手了市场销售渠道开发的工作。促销方案、价格制定、渠道策略、物流配送、订单处理、AC Nielsen数据分析等,这些工作的亲身参与把我完全融入业务中,更加理解了为什么可口可乐的销售策略常常被写进市场营销的教科书里作为经典案例。
  两年后,我负责的这个部门规模越来越大,其重要性迫使我必须在销售和IT这两个工作领域做出选择。虽然总经理一再劝我留在销售部门继续发展(因为这是做总经理的必经之路),可我最终还是选择回到IT。在核心业务部门的两年工作经验是我终身的财富,以前只是去看、去听,并不能完全理解业务流程和需求的真正源头,不能理解用户的苦衷。只有动手做了,亲身参与了才有切身体会。
  基于这样的感悟,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安排开发人员和系统支持人员到业务部门去工作半个月或一个月,让他们跟着业务部的同事一起做事,但并不要求工作内容要与IT系统相关。
  感悟四:CIO的沟通和管理能力比技术能力更重要
  可口可乐在中国的业务发展得很快,太古饮料集团在全国的可乐装瓶厂已经发展到七家,每次的IT Manager Meeting都有来自不同地方的IT主管参加。而我也在2007年从西安调到南京,负责江苏地区的可口可乐资讯业务,2008年底又开始分管安徽市场的IT工作。回头看看10多年IT发展的历程,不知不觉中IT已经融入到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从财务到销售、从供应链到人力资源,我们有几十套大大小小不同的系统在跑。通讯网络和移动技术在企业的深入应用更是让系统的重要性如日中天。已经无法想象,如果有一天所有的系统突然全部瘫痪,我们还能不能卖出一瓶可乐?而我也越来越深切地感到IT风险随之而来。比如,规划风险——IT战略是否正确;实施风险——项目进度和预算控制如何保证;改进风险——系统是否能优化现有业务流程?习惯的改变甚至裁员带来用户抵触怎么办?
  对我来讲,现在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而是如何与管理层和部门主管去沟通,寻求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把风险降到最低。如何管理和激励我的团队?使他们在面对用户无端的指责和彻夜的加班时,还能保持高昂的士气。做事先做人,CIO要具备人格魅力,我崇尚严谨、守信、客观、勇于承担责任的工作态度,而热情、谦虚更是顺畅沟通的催化剂。
  虽然已近不惑之年,但性格和兴趣使然,常常会对新技术陷入痴迷,碰到感兴趣的技术即使花几个晚上也非要把它弄懂。但这块海绵已经不能再像年轻时毫无选择地把技术细节一股脑全吸进来,我必须留出足够的空间学习如何管理、如何沟通、如何做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王明远:我的IT心路感悟